今天给各位分享胶州舞蹈有什么表现技巧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胶州舞蹈的风格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胶州秧歌基本步法
- 2、胶州秧歌的五大特点要素是?
- 3、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 4、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
- 5、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
胶州秧歌基本步法
胶州秧歌基本步法
舞蹈专业人士把胶州秧歌的特点归纳为“脚拧、扭腰、小臂绕‘8'字、手推、翻腕的有机配合”。这一动律的形成,关键在于脚跟的灵活扭动和脚掌的弹性,这与过去演员脚上穿着模仿妇女缠足步态的“跷板”有关,跷板被废除后,舞蹈中把动态保留了下来。
胶州秧歌通过脚下的拧、碾、抻、韧劲带动身体的拧动,形成了“三道弯”的基本体态。老艺人通常用“抬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胶州秧歌的动律和风格。
胶州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是一种舞、戏结合的表演形式,表演一般分为跑大场和小戏两部分,跑大场主要是秧歌的形式,小戏则专门演小戏,二者除服饰相同,没有内在联系。
胶州秧歌的五大特点要素是?
胶州秧歌体态动律的基本特征和动律特点
胶州秧歌动律特点,可概括为“抻、韧、碾、拧、扭”五大特点。“抻”是起动或达到极点空间时动作形态的瞬间持续,而表现出一种力的延伸感。如:丁字拧步向前,上推扇,身旁转扇;丁字拧步后退,跨旁转扇,遮羞横拉扇,就表现丁字拧步的“抻”。因为换脚拧步过程快,姿态形成过程慢,因此在上推扇时,把韧劲推向身体各部位,从脚到膝、腰、肩、头、双肩、指间,直到神经末梢,展现给观众的是肢体渐渐伸展,给人一种神韵丰厚饱满之感。
“拧”:是指以腰为轴,向外拧转形成的“三道弯”体态。脚下的“拧”作为动作的发力点,使胶州秧歌形体线条弯曲柔和,舞蹈动作轻柔,但不失劲健挺秀,奔放洒脱。
“碾”是在形成或移动重心的过程中,膝盖被推动,反射在脚部的旋转力上。“碾”的律动特点,在舞蹈动作上,主要呈现在脚部。如丁字拧部、提拧部、丁字三部等。这些脚步动作,舞动时,由于先内侧后外侧的碾转同时膝部则以先开后关、或先合后开的转动及脚步一关一开的快速变化,又由于舞者大腿与膝内侧拧动抬起时,支撑着主力腿的脚跟提起,而动力腿下踩时,主力腿又有控制地向外侧拧动落脚跟、再落脚的边缘,从而使其动作呈现了“碾”的律动特征,同时呈现出另一种重抬轻落的力度美感。
胶州秧歌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在一个“扭”字上,所谓“扭”是动力脚脚掌和脚跟的碾动做运动的支点,从而波及腰和上身各部位的扭动而形成的,形成流动中“三道弯”曲线特征,也和原来舞蹈踩矮跷有直接关系。
“韧”是在流动的动作变形中,表现出的一种力的性格,是通过小臂的绕8字,手推翻碗的有机配合,训练了身体上下的协调性和内在控制身体的能力,给人以不间断的里的延伸美感。
“拧、碾、扭、韧、抻”不是单独表现的,而是身体各部按一定次序,依次向上下同时进行,构成统一和谐的运动,它形成收与伸、强与弱极鲜明的对比动感特点,是舞蹈生动细腻,更具魅力。胶州秧歌调动全身各部位“拧、碾、扭、韧、抻”,使女性演员的舞蹈动作重抬(抬起来较快)、落轻(脚落地而轻)、走飘(扭动运行飘逸),活动起来扭断腰。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1、表演形式风格特点
胶州秧歌的人物行当之间的关系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行政组织方式。民族民间舞是植根于民间生活的自娱性歌舞艺术。胶州秧歌有火爆红火、粗犷豪放、爽朗泼辣、诙谐幽默的艺
术风格,秧歌演员们大方开朗、热情泼辣的表演,欢乐喧闹的音乐伴奏,宣泄了劳动人民紧张的思想情绪,表达了
人们祈盼幸福和庆祝丰收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对天地神灵、圣人祖先的敬畏之情。
2、音乐风格特点
胶州秧歌作为北方民族民间舞,其音乐形式基本是地域性的民间小调曲牌。胶州秧歌的音乐曲牌很丰富,吸收
了兄弟艺术元素的曲牌。一般分为唱腔曲牌与伴奏曲牌。
胶州秧歌是主要以民族吹打乐器作为器乐伴奏的民间歌舞。
胶州秧歌的伴奏乐器主要由两只唢呐、一个堂鼓、
一面大锣、一副铙钹、小镲、一个手锣和一副小锣组成。
唢呐、大鼓、锣、镲、大钹、小钹等民族吹打乐,一般音色都是特别响亮,再加上演员们丰富的表演,打造出
秧歌舞浓烈欢乐的艺术氛围。
3、舞蹈动作风格特点
在胶州秧歌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尤为突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胶州秧歌的风格主要提取了胶州秧歌中小
嫚、扇女、翠花三种典型女性人物形象的动态性格,可以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它的特征
与风韵,加以归纳总结出“扭、拧、碾、抻、韧”五个元素的动律特点。体现胶州秧歌坚韧、挺拔、舒展的视觉美感。
扩展资料:
胶州秧歌其最显宝贵的内涵是诗、舞、乐、戏的综合性艺术共融于一体。从它身上能够窥探到农耕文明、海运文化
和齐鲁文化的诸多身影。应当充分认识到它的珍贵性和稀缺性,并对其加强保护力度。
要利用好它的形式,当代人的价值观和主流意识才可以在传统的胶州秧歌中得到体现,使得胶州秧歌更加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在继承传
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展现它自身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
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主要有:
“翠花扭三步”、“撇扇”、“小扭”、“棒花”、“丑鼓八态”等。
胶州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又称“地秧歌”、“耍秧歌”、“跷秧歌”、“扭断腰”、“三道弯”等,流行于山东省胶州市东小屯村一带。胶州秧歌起源于清咸丰年间,据清代宋观炜所作《秧歌词》的描述推测,当时的胶州秧歌舞蹈动作、行当名称、服装道具等与现在基本相同。
胶州秧歌有膏药客、翠花、扇女、小、棒槌、鼓子等角色,基本动作主要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扭”、“棒花”、“丑鼓八态”等,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四门斗”、“两扇门”、“正反挖心”、“大摆队”、“绳子头”等,还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小戏。胶州秧歌中,女性舞蹈动作抬重踩轻腰身飘,行走如同风摆柳,富有韧性和曲线美,“扭断腰”、“三道弯”为其代表动作;“棒槌”的动作轻脆洒脱;“鼓子”的动作有“丑鼓八态”,韵味奇特。其音乐由打击乐、唢呐牌子、民间小调三大部分组成。小戏秧歌原有72个剧目,现存135个。胶州全市现有秧歌队一百多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人员曾先后七次对胶州秧歌进行挖掘整理,现已将其编列为汉民族舞蹈的教材之一。1996年,小屯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胶州秧歌萌生于乡土,活跃于民间,在发展中自行流变,是群众自发参与、自由宣泄、自娱自乐的广场民间艺术,展现了胶东农村女性特有的健美体态和情性魅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
胶州秧歌特点:
胶州秧歌音乐是以各类曲牌形成的一种曲牌体的小戏音乐,以十一个风格迥异的曲牌所组成。以徵调式为主,以商羽调式为辅的交叉调式是胶州秧歌音乐调式的特点。
胶州秧歌音乐的调式特点,是以民族调式徵调式为主以商羽调式为辅的交叉调式的运用出现。同时,打击乐演奏是胶州秧歌音乐的又一特色。胶州秧歌的击乐演奏除了舞蹈部分的开场锣鼓和掂仓扭子外,还有一个包括四个扭子的秧歌牌子。
扩展资料:
胶州秧歌分两种流派:
1920年,秧歌艺人陈銮增把武术动作技巧揉进秧歌中,使其具有粗犷豪放火爆的风格,群众称之为"武秧歌",又称东路秧歌。把以刘彩为代表,以妩媚抻展细腻见长的秧歌称为"文秧歌",又称西路秧歌。后来文武两派相互竞争,又相互学习,到2012年逐渐融为一体。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有23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胶州秧歌
关于胶州舞蹈有什么表现技巧和胶州舞蹈的风格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